工作动态

“碳卫星”宣传工作圆满完成

日期:2016-12-28

|  来源:【字号:

  12月22日,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升空。碳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填补我国在温室气体检测方面的技术空白,其成果对我国掌握全球变暖的变化规律和全球碳排放分布、提高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碳卫星由科技部立项,国家863计划支持,中国科学院中科院负责卫星工程的组织实施,中国气象局负责地面应用系统。
  为做好碳卫星的科普和新闻宣传,新闻联络处联合科技部、气象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相关部门,制定了多媒体融合报道方案,发射前期以科普宣传为主,发射成功后以新闻报道为主,从多个角度宣传碳卫星的科学目标、意义以及科技人员攻坚克难的精神。
  2016年12月,新闻联络处组织近30位中央媒体记者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碳卫星的发射。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碳卫星科普传播和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科普材料准备充分,科普传播适时适量
  碳卫星上搭载的科学实验具有高度科学性和专业性,新闻联络处协调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长春光机所提前准备了丰富的科普材料,在卫星发射前一周组织媒体进行科普预热宣传。
  其中,经济日报刊发题为《揭开碳排放的秘密》的报道;科技日报分两次在头版刊发题为《碳卫星探“碳”,一探究竟》《碳卫星如何进行全球“碳普查”》的报道;H5周刊“来点科学”制作专刊——《剧透:即将飞向天域的中国碳卫星,不只有科学这么简单!》;“科学大院”科普公众号先后发表《我国首颗碳卫星即将发射,到太空监测“碳”排放!》《中国碳卫星究竟有多牛?干货全在这儿了》两篇科普文章。
  二、新闻报道数量多,头版、长篇占比高
  在卫星发射节点,新闻联络处组织新华社、央视等近30位中央媒体记者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深入采访报道。为保证报道质量,新闻联络处在卫星发射前组织举办了情况介绍会,协调相关单位和各系统负责人现场介绍情况并接受采访。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2月26日,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累计发稿40余篇。
  中央主要报刊纷纷在头版刊发图文报道并配以长篇解读。其中,人民日报刊发头版图文报道《我国首颗碳卫星升空》并配发解读《这颗卫星能“嗅”碳》;光明日报刊发头版图文报道《我国首颗全球碳卫星发射升空》并配发解读《“千里眼”监测二氧化碳排放》;经济日报在头版刊发图文报道《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并用16版整版进行深入解读;中国日报头版刊发图文报道Satellite to give clearer picture of global emissions;科技日报刊发2篇头版报道——《我国二氧化碳监测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图文报道《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升空》。
  新华社相继播发三篇通讯——《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可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千里眼”如何“看”二氧化碳?——详解我国首颗碳卫星》《我首颗碳卫星升空 未来有望测雾霾》,上述稿件被国内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新华社英文稿件China launches satellite to monitor global carbon emissions被路透社和法新社转发,许多国外门户网站也进行了转载。中新社播发两篇通讯——《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解读中国碳卫星如何“以小见大”》。
  此外,北京日报、文汇报、气象报、中国科学报等地方和行业媒体也在显要位置进行报道。
  三、央视持续关注,播发多条报道
  12月21日至23日,央视持续三天播发大量碳卫星的相关新闻和解读,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其中,12月22日新闻联播播出新闻报道《我国首颗碳卫星今晨成功发射》,时长1分46秒;新闻直播间栏目累计播出5条新闻和解读——《我国首颗“碳卫星”将择机发射 卫星与火箭进入整体调试阶段》(12月21日)、《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火箭搭载多颗卫星 相继入轨》(12月22日)、《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碳卫星:让“碳排放”无处遁形》(12月22日)、《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这颗卫星不简单 带你一“碳”究竟》(12月22日)、《我国首颗碳卫星成功发射》(12月23日);朝闻天下栏目累计播出3条新闻和解读——《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火箭搭载多颗卫星 相继入轨》(12月22日)、《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碳卫星 全球范围测量二氧化碳》(12月22日)、《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这颗卫星不简单 带你一“碳”究竟》(12月22日)。

附件: